
納金與霧中的人們,肯尼亞,非洲,2020 ??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愛麗絲、斯坦利與納金,肯尼亞,2020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
熾熱的希望
觀尼克·勃蘭特的個展《黎明破曉前》
文|翁傳鑫
2022年10月15日至2022年12月31日,英國攝影師尼克·勃蘭特(Nick Brandt)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辦最新作品《黎明破曉前》(The Day May Break)的同名個展。這一系列作品始于2020年,聚焦于那些受到極端天氣影響的人和動物,由于生存空間受到生態(tài)退化的威脅,他們共同面臨生態(tài)的災難,但同時又是其中的幸存者。正是這樣雙重的身份勾勒出被拍的人和動物共同的生存形態(tài)。尼克·勃蘭特是一位環(huán)境保護的行動主義者,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他的攝影長期關注的話題,其作品的力量并非來自于刻意的情緒化、戲劇化,而是通過一種靜默的、無聲的悲劇來喚起某種深層的、原始的美感,同時他希望用這種悲劇氛圍來呼吁人們直面生態(tài)退化的現(xiàn)狀,并反思未來的生存境遇。生于1962年的勃蘭特曾是MTV導演,在一次為歌手邁克爾·杰克遜拍攝《地球之歌》時,來到坦桑尼亞并為非洲大陸所觸動。由此他開啟了在非洲的一系列攝影項目,包括《在茲地球三部曲》(On This Earth Trilogy, 2001年—2012年)—關注非洲盜獵者陰霾下的野生動物的,《繼承塵?!罚↖nheriting the Dust,2016年)和《空空世界》(The Empty World,2019年)—探討人類城市化壓縮的動物生存空間。他曾將他的動物攝影稱作為“肖像”—不用野生攝影中常用到的長焦鏡頭、望遠鏡,而是近距離觀察,捕捉動物的“精神”。在他看來,攝影是動詞,是行動,他希望通過攝影喚起世人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他在2010年成立大生命基金會(Big Life Foundation),雇用了300多名當?shù)氐谋Wo員,致力于東非野生動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黎明破曉前》除了這次在上海展出外,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還在倫敦、巴黎、紐約等地陸續(xù)展出,足見他是如何迫切地希望全球的觀眾都能認識到生態(tài)的現(xiàn)狀。《黎明破曉前》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的展覽現(xiàn)場進入作品《黎明破曉前》的展廳,淺灰的底色,沒有多余的元素,嚴肅的氛圍把重心交給了照片?!独杳髌茣郧啊饭卜譃閮蓚€章節(jié)。勃蘭特在2020年發(fā)表了其中的第一章(Chapter 1),在東非的津巴布韋和肯尼亞完成拍攝,橫跨了五個動物保護區(qū),而居住其中的人因颶風、常年的干旱和洪水而流離失所。他們正是勃蘭特所稱的“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在《庫達與斯凱2》(Kuda and Sky II)這一幅作品中,名叫庫達的女子坐在桌前緊握雙手沉思,桌子的一側翹起顯示出破損和簡陋。她身后名叫斯凱2的長頸鹿低下頭穿過水霧進入前景,送來安撫和陪伴。背后非洲的叢林在霧器的水霧中變成了輪廓,被轉化為沒有特征的地點。動物、人以及霧氣成為照片的關鍵元素。勃蘭特巧妙地捕捉到前景和中后景柔和的對比,前景處垂下的燈泡又增強了暗部的質感。燈泡在這個攝影項目中被若干次運用,并賦予了多種含義。得益于燈光的直接光源,人物的面部、身體甚至情感變得清晰;實地看展的過程中,燈泡光線勾勒下,女人的面部呈現(xiàn)出豐富的質感,仿佛是借助光的雕刻在攝影中被實現(xiàn)。同時,垂下的燈和桌子、椅子構成了一個家居空間的轉喻,像是舞臺裝置,指涉這些難民流離失所前完整的家,或者是現(xiàn)狀的殘破不堪。最后,燈泡作為畫面中最強的光源,給黑白的圖像空間帶來溫暖、希望,這即是這次攝影項目的主旨之一。人和動物緊密地存在于同一空間中,缺乏互動,顯得疏離。這種冷峻感也是作品《納金與霧中的人們》(Najin and People in Fog)的底色。勃蘭特選用了全景的形式,碩大的犀牛處于中央,似乎從遠處走來,彌漫的水霧增添了原始的神秘。它的身邊從前景到后景散布著都市著裝的人,顯得沒有方向,不知道去往何處。畫面里的不確定感又因為迷霧顯得更加迷離,似乎是對未來的茫然。這一系列攝影中,霧同人和動物一樣不可或缺。勃蘭特認為它將人和動物聯(lián)系起來,并且又象征環(huán)境退化引起的森林大火。但這幅攝影作品中,霧氣在干涸貧瘠的土地上,像是揚起的風沙。觀眾可以看到現(xiàn)場展出的照片微微泛黃,并非是純粹的黑白色,這更增加了風沙的效果。它暗示著這些難民所經(jīng)歷的久旱、耕地減少的情形,并且人和動物都在經(jīng)受風沙的侵害。這兩幅攝影作品不約而同地通過沉思、靜止呈現(xiàn)出一種無方向感的狀態(tài),而攝影這一媒介將逗留和不確定的狀態(tài)變得冗長。這兩幅攝影雖然采用了不同的形式,但他們代表了第一章近55張攝影作品所具有的特征:人和動物同框的肖像,霧氣的廣泛使用,燈泡偶爾地出現(xiàn),最重要的是被拍的動物和人共同擁有“生態(tài)難民”的身份。勃蘭特還對第一章拍攝的人與動物做了采訪和調(diào)研,形成了衍生作品《幸存者的故事》(Survivor Stories)。

庫達與斯凱2,津巴布韋,非洲,2020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

路易斯與赫爾納克,玻利維亞,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

海倫和斯凱,非洲,2020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

帕特里克和火烈鳥,津巴布韋,非洲,2020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

哈里特與霧中的人們,津巴布韋,非洲,2020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
2022年,尼克·勃蘭特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完成了第二章(Chapter 2)將近70幅攝影作品的拍攝。勃蘭特延續(xù)了第一章的影像風格,同時還增加了多張多人群像。此外,這一章節(jié)人和動物的肖像里出現(xiàn)的也不再是如犀牛、長頸鹿、大象這樣的大型動物,而是與人同等身高或比人更小的動物,如樹懶、夜猴、水豚,等等;因此,這一章的作品可以更明顯感受到人和動物的親緣性。作品《弗洛倫汀諾和艾克》(Florentino and Echo)展示了這一特點—將人和動物對應起來,中年男子和夜猴以相同的姿勢同時望向照片右側的光源,男子和夜猴都弓著腰,雙手前置。男子的眼神平靜略帶憂慮,猴子的眼神帶著慵懶的機警,各自的眼睛都是那么傳神,富有情感,讓人忘記了動物和人的界限。這一拍攝手法在其余圖像里還多次出現(xiàn),譬如《露絲與佐薩》(Ruth and Zosa)里露絲的披肩和樹懶姿勢都呈現(xiàn)出優(yōu)雅而平穩(wěn)的三角;《盧西奧與查斯卡》(Lucio and Chascas)里人和蜘蛛猿一后一前,姿勢相似,透出一種幽默詼諧的氛圍。
玻利維亞集體肖像,玻利維亞,南美洲,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馬里索爾與盧卡,南美洲,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弗洛倫汀諾和艾克,南美洲,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盧西奧與查斯卡,南美洲,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露絲與佐薩,南美洲,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利奈斯與基尼,玻利維亞,2022 ??尼克·勃蘭特 Nick Brandt《黎明破曉前》可以在勃蘭特早期的作品《在茲地球三部曲》找到雛形,它沿用其肖像的形式,但是對象的重心不再只是動物,而是將人和動物同框拍攝并給予同等的關注,并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和動物的關系:人不是處于中心的,也不比動物高貴,他們在生態(tài)災害下平等受難。所以,與其說這是關于“人和動物”的攝影,還不如說這是關于生態(tài)圈中處于弱勢一方的攝影。他們居住在非西方中心的地域,卻同樣要蒙受世界的另一端由于過度開發(fā)、過度生產(chǎn)、過度消費的工業(yè)資本主義邏輯所帶來的后果。我在詢問展覽藝術總監(jiān)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為何展覽并非按照第一章、第二章這樣的時間順序或者空間單位來布展,而是將它們各自穿插。她強調(diào)說,藝術家想要打破地域的區(qū)隔,讓觀者意識到這個世界的每一處都彼此關聯(lián);無論是否直接參與自然工具化的生產(chǎn)邏輯,每一個地球上的居住者都要同等地面臨生態(tài)災難。展覽展示的《幕后故事》也同樣印證了這種平等性。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點,其一,攝影師并非站在遠處用長焦鏡頭拍攝,而是近距離接觸他所拍攝的對象;其二,人和動物的同框并非來自合成,而是在拍攝時就處在同一空間,人和動物的一體性貫穿了他的攝影實踐。

拉克尼斯與馬林巴,2020 ??尼克·布蘭特 Nick Brandt

幕后故事:拍攝馬修和馬克,津巴布韋,2020 ??尼克·布蘭特 Nick Brandt

幕后故事:拍攝卡門和塔庫斯,玻利維亞,2020 ??尼克·布蘭特 Nick Brandt
在展覽現(xiàn)場可以感受到《黎明破曉前》的攝影不斷挑起你的感受力。那種感受力來自于攝影的物理尺幅,有些與人等身;攝影師調(diào)整每一幅攝影的大小以配合不同動物的尺寸,令動物的存在更為直接。最明顯的是作品《胡安娜與塔庫斯》(Juana and Tarkus)里一頭碩大的黑熊在前景轉身,帶來強大的壓迫感,光看數(shù)字圖片是無法感受的。不光是物理尺度,我還驚訝于照片所塑造的質感。比如這幅作品中黑熊的每一根抻開的毛發(fā)精密可見,又譬如前述《庫達與斯凱2》被燈泡照亮的面容細節(jié);《弗洛倫汀諾和艾克》里夜猴毛發(fā)密密地包裹身體;《海倫與斯凱》(Helen and Sky)里長頸鹿肌肉的褶皺以及隨著肌肉而起伏的花紋斑點;《扎伊納布》(Zainab)里的小女孩如英雄人物一般策杖站立在木柵欄盒上,雖然她的裙擺顯得簡陋質樸,但是水霧變幻的形態(tài)和半透明的細膩絲狀裙擺在空氣中交錯,明暗起伏宛如波浪。這些細節(jié)引人入勝,使得這些人和動物不再是抽象的、異域的符號,而像是實際站在我面前如同攝影師近距離拍下他們的那一瞬。這些圖像也讓平凡的事物翻轉出純粹的、攝人心魄的樣態(tài)。

胡安娜與塔庫斯,南美洲,2022 尼克·勃蘭特 ??尼克·布蘭特 Nick Brandt

扎伊納布,肯尼亞,非洲,2020 ??尼克·布蘭特 Nick Brandt
整個展覽透著隱隱的沉重和悲傷,看下來會有些微壓抑。最讓我感到釋懷的是這次展覽中未展出但公布在攝影師官網(wǎng)的《理查德和歐克拉》(Richard and Okra)。這幅作品雖然帶著平靜的悲傷,但卻是釋放、解放的姿態(tài)。理查德半身赤裸、平躺在地面,歐克拉展翅騰飛在空中,就像他的靈魂飛出了身體。在那個瞬間,我看到了他們的同一性,作為生態(tài)的難民,他們被迫拋棄了家,但各自在這一瞬超脫了他們的脆弱,而獲得自由。這是一種熾熱的希望。理查德和歐克拉,津巴布韋,2020 ??尼克·布蘭特 Nick Brandt翁傳鑫,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講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