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上午,2013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新聞發(fā)布會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年展總監(jiān)段煜婷、學術主持朱大可、攝影藝術家代表王寧德等出席了新聞發(fā)布會。據(jù)悉,本屆年展將于2013年11月23日至12月12日在廣東省連州市舉辦。
本屆年展分為主題展、個展、專題展三部分,策展人團隊包括:段煜婷、貝蒂?思吉爾斯卡、埃爾達?哈靈頓、埃德爾?齊奧德特、秦偉、陳小波、蘇文、章翔鷗、王昕偉、千京宇、李金莉、李樹峰、尚陸、姜健、成國琴。本屆的主題為《告別經驗》
主題闡釋
在藝術逐漸淪為生產的時代,你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來應對“為藝術而藝術”的狀況。美術館、雙年展、藝術節(jié)等主要藝術權威評判體系在當代正受到不斷的批評和詬病,藝術機構正在被無孔不入的商業(yè)侵蝕,同時,也被藝術自身的歷史所壓抑。既然美術館是保存藝術史的地方,那么那些希望將自己的作品陳列于這些殿堂中的人幾乎都無法逃脫藝術史的評價標準。
一方面,攝影家感嘆不知該如何前行,很多人只是在不斷地重復自身,前面的道路越來越窄,很多敘述方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變化。另一方面,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已經給自己儲存好了趣味,分辨好的和壞的這一套標準,當他向外看的時候,如果看到的東西不能和他產生共鳴,就很難再想看。而某種程度上,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影響了,敘述方式、語言趣味、內容趣味等等這些已有的東西都成為壓在我們身上的包袱。
當某種敘述方式、語言趣味達成一種廣泛共識而成為主流的時候,也就到了我們應該反思的時候。主流的大師和權威們所奉行的金科玉律在形成的時候就開始走向過氣的反面。對成為藝術家這件事,你盡可以一笑了之,藝術家和面包師一樣,區(qū)別僅僅是工種的不同,沒有誰比誰更高明。當代藝術越來越成為一種趣味的生產和消費,杜尚看出了其中的玄機,早早遠離了藝術界,可他那顆不死的心,始終對改變抱有一種狂熱,他說——我們要學會忘記過去,活在我們當下的時代里。
當代的藝術不再強調形式和裝飾性,而是把攝影看作一種特殊的語言和符號體系。上世紀70 年代以來,攝影實踐經歷重要發(fā)展,轉向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視覺藝術,開始強調觀念的想法和批判性的實踐;彩色攝影的出現(xiàn)進一步打破了單一的鑒賞品味,推動了批判性攝影的實踐。
接下來的數(shù)字化時代,使得普通大眾成為照片的生產者,在大眾圖像泛濫的同時,擁有自覺意識的攝影師們也不知不覺地在既有的陳腐的攝影法則中沉迷。而另一個現(xiàn)實則是——這個世界已經幾乎找不出一片未被照相機光顧的角落,故而對于那些描寫式作品的觀看需求將逐漸減少。英國評論家彼得?沃倫(Peter Wollen)說,攝影要成為一門藝術,涉及人們對藝術這個概念的重新表述,不再擁戴物質上或形式上的純粹主義,并把藝術從商業(yè)中脫離出來,使其成為一種永不與商業(yè)相連的、與眾不同的符號實踐。
回到策展人的工作上來,我深知當我們要求攝影家們告別經驗展現(xiàn)更豐富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的時候,需要自己先行一步,理清頭腦,然后再去找尋那些真正能和這個時代對話的作品,以及那種能夠超越舊有經驗的東西。
而找尋那些未曾擁有的圖像經驗、用攝影探索思想的深邃,本身就是一件有趣而令人興奮的事——對于北歐和南美、以及香港的當代攝影我們似乎還有點陌生; 把軟雕塑、行為、攝影結合起來好玩嗎?肉身與死亡的關系是什么?被攝影介入的愛情呈現(xiàn)了什么?攝影家們拍攝自己的孩子會有什么不同?八十年代的民間照像原來這么妙趣橫生; 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怎么來的?自然與人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那個著名的紐約保姆是如何拍照的?紅遍全球的瑞士藝術家皮皮洛蒂 瑞斯特如何用千變萬化的感觀影像探索感觀世界的全新維度?
這些都是今年我們將和大家分享的話題。而話題之外尤需闡明的則是——攝影藝術家在這個時代不應該再是傳統(tǒng)的圖像趣味的生產者,面對已然泛濫的照片,攝影藝術家更應該成為信息的管理者和思想的提供者。只有讓攝影的鋒芒指向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時,才是攝影作為當代藝術重要媒介所應擔當?shù)娜蝿?。(段煜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