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藝術相互喚醒|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解碼AI與藝術的思辨
2025年4月7日,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以一場名為“未來已來:AI與藝術相互喚醒”的展覽,匯聚全球知名的藝術家艾米·卡爾(Amy Karle)、平川紀道(Norimichi Hirakawa)、理查德·維根(Richard Vijgen),在這座全新的科技地標中,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成為藝術的合作者、世界的映射者、以及人類思維的延伸。這座由北電數智(BEDI)打造的“未來實驗室”,矗立于酒仙橋新舊交錯的工業(yè)肌理中,以3100臺機柜的算力轟鳴為背景音,以藝術家的數字詩篇為敘事,展開一場關于AI如何重塑藝術、鏈接世界、定義未來的深度思辨。 AI的“世界接口”與藝術的“覺醒之鏡” “未來已來:AI與藝術相互喚醒”并非一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展覽,而是一場由智能算法驅動的沉浸式體驗。在展覽中,三位國際藝術家通過跨媒介創(chuàng)作,探索算法如何超越計算工具,成為創(chuàng)造力的催化劑,甚至藝術的共生體。 艾米·卡爾是一位超當代藝術家,關注各種新興技術——從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領域——不斷拓展其藝術表達和身份的進化與更迭。 艾米·卡爾在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的建筑里面呈現的巨型數字藝術作品《流息脈動》,將算力與生命節(jié)律交織,以算力中心的數據流為“血脈”,創(chuàng)造出一幅不斷變幻的動態(tài)生命圖騰,仿佛碳基生命與硅基智能在此刻交融共生。作品融合了實時的環(huán)境變化、建筑數據和人類心跳,正如無形的能量和信息貫穿萬物,這件作品也揭示了與人類、自然和科技緊密交織的無形卻無處不在的數據的流動。 艾米·卡爾作品《流息脈動》 理查德·維根是一位數據藝術家,通過對儀器、物體及環(huán)境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讓人們體驗到身邊高科技世界的無形維度。《大海撈針》在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入口長達22米的像素墻呈現,將機器學習的復雜決策邏輯可視化,化作一片生長中的數字森林,通過《大海撈針》他剖析了AI的“黑匣子”。 機器學習模型有著顯現不可視物的能力 ,“黑匣子”中的一切都難以窺探。作品探索了構成機器學習內部運作的基礎原理,在分類法、回歸法、聚類法等方法論的啟發(fā)下,希望建立一種更直觀的技術關系,并尋找“黑匣子”中的美感。入口大屏幕展示了機器學習的數字景觀,也是窺探機器思維的窗口,將無序的數據歸類為有序的圖案。墻的另一側則更詳盡地展示了器械裝置內部的機械構造,通過抽象的可視化的方式,作品將整個系統(tǒng)的脈動以機群、節(jié)點和芯核構成的動態(tài)樹狀圖的方式實時呈現。觀眾可以通過交互裝置“撥開”數據的迷霧,窺見人工智能如何在混沌中構建秩序。 理查德·維根作品《大海撈針》 平川紀道的創(chuàng)作以裝置藝術為主,從自然和超越人類維度的廣袤邏輯時空中收集數據,并探索其中獨特的數學轉換。 算力劇場展示了他的作品《雪花譜》。在《雪花譜》中,像素通過元胞自動機的程序運作,以六邊形晶格結構排列,演化出不斷變化的明暗圖像,反映著該設施里面背景圖像的亮度、暗度和顏色,混亂且難以預測。雪花具有六邊形的晶格結構,但雪花形成的整個過程在當代自然科學中未被完全解讀,這也喚起了另一種關于算法的想象:“計算”本身,即構世本源。 平川紀道作品《雪花譜》 此次還展出了他的作品《(非)語義處理》。該作品以一塊在北京找到的石頭為原形,拍攝成圖像后將每個像素的亮度值除以26,并用英文字母表中對應的字母替換所得出的余數,從而轉化成字母序列,用代碼“重寫”巖石基因,展現AI如何將數據轉譯為詩意。 接著,藝術家編寫了一個程序,通過在字典中查找對應的字母,利用已有的單詞來生成英文句子,生成的句子可能具有意義,但只是對人類有意義,而非那些棲息于巖石的野鳥和盤踞其中的昆蟲而言。 平川紀道作品《(非)語義處理》 一座算力浮嶼,穿越時代的界碑 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原址為90年代的工業(yè)廠房,如今化身為融合算力基礎設施、可信數據空間、AI算力展示、創(chuàng)新孵化與協(xié)作空間、科技廣場等功能區(qū)于一體的算力科技生態(tài)綜合體。在這里,北電數智構建起區(qū)域數字經濟時代的“心臟”, 以算力加速AI模型迭代,為產業(yè)升級和社會創(chuàng)新提供智能引擎。 這座建筑不僅僅是一個數據中心,更是一座屹立在北京東部的未來之島。由冷峻金屬與智能光幕構筑的立面,如同一塊懸浮于城市之上的數字浮嶼,在光影變幻間折射著AI時代的脈動,與周邊的上一代工業(yè)集群建筑形成鮮明對比,它既是對工業(yè)遺產的延續(xù),也是對科技未來的預言。此次展覽,正是在這座承載算力、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的新地標中,以藝術之名展開一場關于人機共生的思辨。 作為“星火·智算”品牌的首個標桿項目,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不僅僅是“未來AI工廠”的算力樞紐,更是一座向公眾開放的智算實驗場。在這里,AI不僅服務于產業(yè)發(fā)展,更成為推動藝術創(chuàng)造、社會認知變革的核心引擎。展覽不僅是一次視覺體驗,更是一座認知橋梁:當算力劇場內的影像在無窮計算中演化出未知的美學,技術的冰冷外殼被剝離,顯露出直抵人心的溫度。 AI的藝術革命,未來已來 “未來已來:AI與藝術相互喚醒”不僅是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的落成展,更是一個時代的切片——它展示了人類如何在數字紀元中重塑創(chuàng)造力、解碼AI的基因、塑造技術與文化交融的未來。 在這里,算力不再只是隱匿在服務器中的代碼,而是躍然于城市的光影之上;AI不再只是理性工具,而是藝術的共生體、靈感的延展。當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這座AI工廠,成為數字文明的引擎,這場展覽的每一幀影像、每一次交互,都是為人類的未來生產力寫下的第一行詩。 展期為2025年4月7-13日,地點在北京朝陽區(qū)酒仙橋中路18號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對此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