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發(fā)出紀實攝影之聲
從1999年開始發(fā)表攝影作品,到做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再到紀實攝影專題創(chuàng)作,我已在攝影的路上走過了20多個年頭。往事歷歷在目,初心未改。 我大學里所學的專業(yè),攝影是主科。入學后,零基礎的我稀里糊涂地當上了攝影課代表。幾節(jié)課后第一次采風拍攝,老師鼓勵大家給報刊投稿,我共拍了11張照片,竟然有4張見諸報端。從此我熱衷于投稿,一發(fā)而不可收。課余時間多在圖書館里閱讀攝影書籍,做筆記、寫體會,還時常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想多發(fā)稿,首先是要有稿可投。找同學當模特,主動為校友拍證件照,抓住一切練手的機會提升創(chuàng)作水平,同時還要研究媒體的需求。一番努力有了回報,最多時我一年能發(fā)表200余張照片,每月稿費相當于那個年代很多人的月工資,我也因此成了同學們眼中的“有錢人”。 難忘的是,那個年代手機還沒有流行,溝通遠不如今天方便,卻沒有阻礙作者與編輯間真誠的溝通。時至今日,我依然和幾位當年的編輯老師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大學畢業(yè)后,我選擇了從事新聞行業(yè)。在工作崗位上,學校里原有的“插圖”“押題”式攝影顯然變得貽笑大方了。本想可以延續(xù)在校時的“好成績”,但卻事與愿違,發(fā)稿質量不盡人意,令觀者反思共鳴的作品少。 我沉下心來,從零開始。通過思考,總結出“一看二仿三超越”的學習方法?!耙豢础保褪嵌嗫醋钚碌男侣剶z影理論動態(tài),重讀攝影史,大量閱讀國內外的經典新聞攝影作品,梳理其特點規(guī)律?!岸隆?,就是模仿。對于絕大多數(shù)攝影人來說,都要有這樣的一段經歷,但模仿不能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東施效顰,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舉一反三?!叭健?,是最關鍵的一步,首先要不斷超越自己,每拍一次、采訪一次、模仿一次就應有一次提高,更要有超越經典的勇氣和目標。 我還嘗試寫一些新聞攝影方面的論文來促進實踐。從點滴細微處入手,探索如何寫好新聞標題、如何深入挖掘影像的新聞價值、如何用編輯意識多維創(chuàng)新等等,真正讓一圖勝千言。后來因工作調整不在新聞崗位上了,但深入一線、深入基層、將鏡頭對準生活的習慣始終未變。 記錄海邊大型垃圾填埋場的專題《天地拾荒》入選“索尼青年攝影師計劃”,是我學習攝影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也更加堅定了我的紀實攝影創(chuàng)作之路。 近幾年我使用索尼α7R III相機,拍攝了《T臺·Time》《畫·話》《凝固的時光》《南樓碎影》等紀實攝影專題。作品在第四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第28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等展覽中入選,而后又獲得了第七屆遼寧攝影金像獎。 榮譽對我來說是鼓勵、是鞭策,更是新的起點。如今的互聯(lián)網每天有數(shù)以億計的照片產生,全新的AI影像技術給影像行業(yè)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突破畫面似曾相識、人云亦云、新瓶裝舊酒的重圍,是攝影人需要不斷思考的。 我一直關注距我工作地點很近的太陽溝歷史街區(qū)。這里現(xiàn)存百年以上日俄建筑353棟,擁有國家和省級文保單位22處,是我國歷史遺跡最多、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歷史街區(qū)之一,被譽為“世界露天建筑博物館”。在這里,歷史的塵煙書寫著半部中國近代史的血淚滄桑。我期待用手中的相機持續(xù)記錄這段不該被忘卻的記憶,不讓歲月的底片留下空白,努力讓紀實影像于無聲處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驚雷之聲。 南樓碎影 南樓,旅順沙俄副司令官邸舊址,一棟見證了半部中國近代史風云變幻的俄式別墅洋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qū)白玉山南麓而得名,站在二樓推開窗可俯瞰整個神秘的百年旅順軍港。 1900年,俄國遠東地區(qū)最高長官阿列克謝耶夫下令花費巨資修建該別墅,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后成為俄關東軍副司令烏羅柯夫少將的官邸。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日本殖民當局將這座別墅改為歷屆關東都督府、關東廳、關東州廳長官官邸。 近半個世紀,這里都是“達官顯貴”密謀議事的重要場所。1927年8月15日,日本高級幕僚所謂的第二次“東方會議”,史稱“大連會議”就在此召開。該建筑于1945年由蘇軍接管,1955年蘇軍撤離后改為駐軍招待所使用至今。 百年風雨,冬去春來。室內的紅色波斯地毯、紫色落地式天鵝絨窗簾等內部陳設仍在,透過碎片式的光影,猶如穿越時光,看見這棟房子里曾經沉重的奢華、歲月的痕跡和難忘的往事。 王旭 南樓碎影系列 旅順 2022 年 王 旭 WANG Xu 遼寧沈陽人,參加過全國“兩會”、2008年泣川抗震救災、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等宣傳報道工作,發(fā)表攝影作品1200余幅,文字30余萬字,攝影論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