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黎曉亮一直是作為一名時尚攝影師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但事實上,他的鏡頭對準的從來都不僅只是明星和公眾人物,還有很多普通的無名者,且即便是拍攝明星和公眾人物,他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影像語法和美學風格。正是透過這套語法和風格,他不僅模糊了被拍攝對象之間的身份與階級差異,并不同程度地揭開了隱伏在每個人——無論明星還是普通人——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等不為人知的一面。2015年以來,黎曉亮開始拍攝世界各國的人們心無旁騖、盯著手機的日常場景,時至今日,他已經(jīng)積累了數(shù)千張相關的照片。在一次展覽中,這些照片懸掛在一個類似通道的空間一側,對面墻上的鏡子既反射了以矩陣或代碼形式排列的這些照片,亦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真實”的數(shù)字通道。一旦進入其中,我們便可能迷失在這個閃爍著“假數(shù)字”或“假代碼”的漩渦中,就像照片中人迷失在智能手機或無窮無盡的信息中一樣。顯然,黎曉亮在此關心的與其說是某個具體的人,不如說是他(或她)所寄生的某個網(wǎng)絡或鏈條。在這一點上,明星、模特包括他這樣的攝影師與普通人并無二致。而這些拍攝行為提醒我們,攝影的本質之一即是建構舞臺。這個舞臺,既是瞬間的,也是永恒的;既是現(xiàn)實的,也是象征的……在這個舞臺上,每個人——包括攝影者或藝術家自己——都是表演者,同時又都不是表演者。本文首發(fā)于《中國攝影》4月刊“影廊”欄目。魯明軍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策展人。黎曉亮 攝影師,其影像創(chuàng)作工作主要包括攝影、動態(tài)影像、多媒介實踐和議題性藝術項目,個人藝術項目作品曾受邀在不同機構和畫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