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
(點擊封面圖可進入微店購買本期雜志) 新一期雜志里 呈現(xiàn)以下精彩內(nèi)容 資訊 · 資訊 專題 寫影運河 · “業(yè)余”身份的專業(yè)眼光——記金石聲六十余年的京杭運河拍攝 攝影/ 金石聲 文/金華 · 流淌的史詩——劉世昭訪談 攝影/劉世昭 訪談/本刊記者 · 東方奇跡——《人民畫報》的大運河連載 攝影并文/高明義 · 大運河,我的生命之河 攝影并文/賈傳軍 · 運河船閘 攝影并文/王玲、高照 · 渡口 攝影并文/葛華 · 南渡 攝影并文/田建明 · 運河邊的小城 攝影并文/鄒璧宇 · 千年運河的百年影像 文/楊健 現(xiàn)場 · “山居”與身后圖景——第三屆“影像西湖”藝術(shù)現(xiàn)場觀察 文/陳南汐 · 想像荷蘭與中國:以攝影之眼看向彼此 文/蔡昕媛 紅色影像檔案 · 風(fēng)云時代,攝影書寫——作家黃谷柳的隨軍戰(zhàn)地攝影 攝影/黃谷柳 文/唐輝吉、黃茵 影廊 · 奇石工場 攝影并文/孫略 · 獨白 攝影并文/白杉 器材與技術(shù) · 馮立:最好的相機是讓人忘掉相機 攝影/馮立、奧利維婭· 亞瑟 采訪/邊野 專題 |寫影運河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大運河,不僅是漕運之河,更是人文之河,既有厚重的歷史遺留,又有寬闊的現(xiàn)實容納,這給影像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寶貴素材。一百多年來,大量攝影師聚焦大運河,把運河兩岸普通中國人既平凡艱辛,又充滿智慧和詩意的生活凝固下來。在這些影像中,中華民族伴隨著運河奔涌而走向復(fù)興的象征意義不斷被強化。不同類型、不同創(chuàng)作思路的攝影師如同一葉葉小舟,被時代放在了大運河這樣一個宏大的敘事背景中,再次啟航。 “業(yè)余”身份的專業(yè)眼光 記金石聲六十余年的京杭運河拍攝 攝影/ 金石聲 文/金華 流淌的史詩 劉世昭訪談 攝影/劉世昭 訪談/本刊記者 東方奇跡 《人民畫報》的大運河連載 攝影并文/高明義 運河船閘 攝影并文/王玲、高照 渡口 攝影并文/葛華 南渡 攝影并文/田建明 運河邊的小城 攝影并文/鄒璧宇 千年運河的百年影像 文/楊健 【現(xiàn) 場】 “山居”與身后圖景 第三屆“影像西湖”藝術(shù)現(xiàn)場觀察 文/陳南汐 西湖的格局不僅是杭州,富春的格局不僅是山居,山水的格局不僅是江南,攝影的格局不僅是圖像,宋韻的格局不僅是詞賦……但值得肯定的是,藝術(shù)的格局卻在于‘天地和人間’。 想像荷蘭與中國:以攝影之眼看向彼此 文/蔡昕媛 中荷建交50周年之際,中國策展人何伊寧與長期生活在中國的荷蘭策展人魯小本共同策劃了名 為“想像荷蘭”(NL Imagined)的當(dāng)代攝影群展。11名主要生活、工作在荷蘭的視覺藝術(shù)家,以不同的視角和美學(xué)介入荷蘭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向被疫情阻攔在國內(nèi)、無法親自暢游荷蘭的觀眾們呈現(xiàn)了一個多元豐富而又足具深度的“荷蘭印象”合集。 【紅色影像檔案】 風(fēng)云時代,攝影書寫 作家黃谷柳的隨軍戰(zhàn)地攝影 攝影/黃谷柳 文/唐輝吉、黃茵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黃谷柳是一位作家,殊不知,伴隨其大半生的攝影愛好還令他留下不少記錄重要歷史事件。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他都會用照相機平靜地記錄下歲月的沉浮。他曾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拍攝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也曾在抗美援朝期間兩次隨慰問團赴朝鮮戰(zhàn)地慰問和采訪志愿軍,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影像。 【影 廊】 奇石工場 攝影并文/孫略 獨白 攝影并文/白杉 白杉的創(chuàng)作則穿梭于情感與現(xiàn)實之間,通過圖片的排列順序與強烈的色彩展現(xiàn)被情緒包裹的現(xiàn)實場景。在以攝影書為載體的照片中,我們不僅可以通過影像直觀地看到白杉所關(guān)注的話題以及對記憶的重新編輯,以及對生活的理解。 【器材與技術(shù)】 馮立:最好的相機是讓人忘掉相機 攝影/馮立、奧利維婭· 亞瑟 采訪/邊野 很多影像藝術(shù)家并不會過多談及具體拍攝技術(shù)這一話題,而馮立對此毫不避諱,他一直認(rèn)為自己的拍攝方式,需要更快對焦、更高像素以及操作更方便的相機作為保障,在這樣的技術(shù)需求基礎(chǔ)之上,他圍繞針對富士中畫幅相機的選擇與使用談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