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期
新一期雜志里 呈現(xiàn)以下精彩內(nèi)容 資訊 12 資訊 專題 “非遺”的影像轉(zhuǎn)換 18 “非遺”的影像轉(zhuǎn)換 文/鄭濃 23 隴州社火 攝影/ 吳曉鵬 采訪/ 本刊記者 34 呼倫貝爾草原的薩滿 攝影并文/程朝貴 47 呼圖格沁的儺者 攝影并文/王乃功 54 戲曲頭飾從業(yè)者 攝影并文/黃君毅 59 宣紙:“偷”不走的秘密 攝影并文/ 李曉紅 67 湘黔滇驛道 攝影并文 / 張勇 79 岜沙紀: 1989 — 2019 攝影并文/ 曠惠民 90 文化基因,影像傳承 ——中國·青陽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攝影大展評選紀要 文/本刊記者 94 十番鑼鼓 攝影并文/ 姜景茂 96 德昂族澆花節(jié) 攝影并文/ 莊郁蔥 海外 110 盧卡·洛卡特利:未來研究 文/一汐 攝影/盧卡·洛卡特利 現(xiàn)場 122 楊福東:嘗試是一種更新的可能性 采訪并文/鐘華連 135 他鄉(xiāng)影故鄉(xiāng)—— 趙羨藻與他的《昔年》個展 攝影/趙羨藻 文/周鄧燕 151 嬗變之后——“異域·同天”中日韓高校攝影邀請展 文/張輝 特別報道 156 融媒體時代已經(jīng)起跑,你出發(fā)了嗎? —— “5G+ 萬物互聯(lián)”全國優(yōu)秀融媒體作品展評 文/王江 專題 | “非遺”的影像轉(zhuǎn)換 世界越是趨同,對本土以及民族文化的自我認識和認同也越迫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影像已經(jīng)是記錄非遺不可缺少的媒介。非遺是活化的,動態(tài)的,對非遺的記錄與傳承也應隨時代、科技在變化。在新的非遺語境下, 此前攝影界所鐘愛的那些“異域風情和視覺奇觀”,其原有的儀式性、符號性、社會性、民俗性等,逐步被重新建構(gòu),帶來對社會變遷、文化認同、身份建構(gòu)、遺產(chǎn)旅游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一些攝影師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觀念上的演進與變化,開始有意識地借助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方法,去觀察非遺,并進行有效的影像轉(zhuǎn)換。 “非遺”的影像轉(zhuǎn)換 文/ 鄭濃 隴州社火 攝影/ 吳曉鵬 采訪/ 本刊記者 呼圖格沁的儺者 攝影并文/王乃功 戲曲頭飾從業(yè)者 攝影并文/黃君毅 宣紙:“偷”不走的秘密 攝影并文/ 李曉紅 湘黔滇驛道 攝影并文 / 張勇 岜沙紀: 1989 — 2019 攝影并文/ 曠惠民 文化基因,影像傳承 中國·青陽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攝影大展評選紀要 文/本刊記者 十番鑼鼓 攝影并文/ 姜景茂 德昂族澆花節(jié) 攝影并文/ 莊郁蔥 景德鎮(zhèn)陶藝傳承 攝影并文/ 姜智 尼木措畢祭祀 攝影并文/ 張惠珍 潮汕英歌舞 攝影并文/ 曾戈 非遺攝影:人類文明的另類表達 文/苑利 顧軍 【海 外】 盧卡·洛卡特利:未來研究 文/一汐 攝影/盧卡·洛卡特利 楊福東:嘗試是一種更新的可能性 采訪并文/鐘華連 他鄉(xiāng)影故鄉(xiāng) 趙羨藻與他的《昔年》個展 攝影/趙羨藻 文/周鄧燕 嬗變之后 “異域·同天”中日韓高校攝影邀請展 文/張輝 融媒體時代已經(jīng)起跑,你出發(fā)了嗎? “5G+ 萬物互聯(lián)”全國優(yōu)秀融媒體作品展評 文/王江